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» 综合动态» 通知公告» 学院通知公告

关于印发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方案》的通知

       发布日期:2019-04-30     浏览次数:

 

各相关单位:

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方案》已经2019年4月23日学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,现予以印发,请遵照执行。

 

 
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

2019年4月29日

 

 
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方案

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,根据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》(校发改发〔2018〕3号)和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(2018—2022年)》(校教发〔2019〕1号),特制定本方案。

一、建设目标

(一)总体目标

紧扣国家“乡村振兴”等重大战略需求,结合陕西省“四个一流”建设及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任务,力争到2022年,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、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布局,植物保护等25个专业率先成为国内一流专业。到2025年,有10-15个进入国内一流专业前列,在国内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,5-8个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专业,在国际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。通过一流专业建设,示范引领校内其他相关专业加强内涵建设,提升学校本科专业整体水平。

(二)具体目标

1.建设若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专业。到2022年,将植物保护、农业水利工程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、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5个专业建成国内一流专业,到2025年,成为国际知名、国内同层次同类专业的标杆专业。

2.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前列专业。到2022年,将农林经济管理、园艺、林学、动物科学、动物医学、农学、生物技术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、食品科学与工程、食品质量与安全等10个专业建成国内一流专业。到2025年,达到国内同层次同类专业前列。

3.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专业。到2022年,将园林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、环境科学、水利水电工程、资源环境科学、应用化学、生物工程、生物科学、种子科学与工程、社会学等10个专业,建成国内一流专业。到2025年,部分专业达到国内同层次同类前列。

4.鼓励其他专业争创一流。支持特色鲜明、建设基础好、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专业进入一流专业范畴,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。

二、建设思路与原则

(一)建设思路

按照“目标导向,分类建设,动态管理”的建设思路,突出重点,加大投入,通过内涵提升改造、学科建设与专业协同并进、优化专业资源配置,改善专业办学条件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。

(二)建设原则

目标引领,成果导向。以打造国内一流专业标杆为目标,紧扣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,在专业内涵建设与外延拓展的关键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。

创新驱动,特色发展。抓住乡村振兴战略、“四新”专业、“六卓越一拔尖”计划2.0等历史机遇,系统推进理念创新、模式创新、方法创新、组织创新,以创新引领专业综合改革,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;在创新中凝练专业特色,形成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特色与优势,在专业特色上树立标杆。

专业认证,持续改进。坚持“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的专业认证理念,开展校内专业认证式评估,建立健全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,持续有效地完善课程体系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、改进教学活动和设施,打造一流质量标杆。

三、建设任务

(一)着力加强内涵建设

各专业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和一流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,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最新趋势,及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建设现状,综合分析自身办学实际,突出需求导向,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,细化培养目标,强化专业特色与优势,重点投入,不断增强专业综合实力,形成专业高峰。

对于学科优势强、专业特色明显、已居国内一流前列的专业,着力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,以学科引领专业发展,提升专业的社会认同感,使其率先成为国内同类专业建设的领跑者;对于学科优势强但招生就业质量一般,已居国内一流或有望进入一流序列的专业,重点通过加强学科专业融合、产教融合等措施,不断彰显专业特色,提升专业综合实力,追赶国内同类领先专业,超越同水平专业;对于专业综合实力较强,对区域(行业)发展支撑有力,发展后劲持续的专业,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,增强专业创新能力,培育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。

(二)创新人才培养模式

探索实践“六卓越一拔尖”计划2.0,坚持学生中心,把思想政治教育、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融入教学各个环节,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、加强品德修养、增长知识见识、增强综合素质。

完善本研贯通培养机制,大力推进校企合作、校际合作、国内外联合等培养模式改革。把优质生源质量提升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础。在现行招生制度框架内,选择基础好、水平高的优势专业,建立“实验班”“卓越班”,优化人才培养方案,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资源共享的优质课程和实践创新平台,探索形成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。

(三)做强一流课程平台

加大优质课程建设力度,优化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结构。促进新课程建设与转化,开设跨学科课程,建设特色专业核心课程,丰富课程资源;推进科研反哺教学,支持教师把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;加快国际化课程的引入和资源共享,提高课程国际化水平;发挥教学、科研优势,建设一批体现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优秀教材、线上线下“金课”。

加强实验室、实习基地等平台建设,实现资源共享与专业建设协同创新。充分发挥学科(群)平台优势,加强教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与国家教学实验室项目建设,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、科研实验室、科技开发平台、科研推广基地(场站)、大型仪器设备、科研推广项目等校内外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的育人功能,打造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。完善协同育人机制,增强校企、校所、校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,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、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、合作培养培训师资、合作开展研究等,积极推进科教融合、产教融合、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,探索建立服务区域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技术发展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。

(四)打造一流师资队伍

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,促进教师投入本科教学,主动更新教学内容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选拔培养,不断提高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、创新创业教育、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研究能力。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、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,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,吸收企事业单位业务水平高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。充分发挥学科(群)人才优势,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,着力培养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教学名师、教学团队负责人。

(五)培养卓越人才

改革招生制度,加大招生宣传力度,不断提高生源质量。大力开展研究性、探究性等教学模式改革,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造教学方法,推进课堂革命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,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论坛、科技创新、发明创造、创业实践等活动,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
各院系要充分挖掘专业的资源优势,彰显办学特色,对标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,着力形成标志性成果,为进入一流专业序列创造条件。

四、建设与管理

1.学院(系)是专业建设的主体,学院党委书记、院长是一流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,负责一流专业建设的具体工作;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人,负责一流专业建设任务的具体落实。

2.学院按照《一流专业主要建设内容与核心指标》《一流专业建设核心指标任务》(附件1、2),结合自身基础,找准差距和不足,制定充分体现特色的一流专业建设内容和基本质量标准,确定工作进程,精准施策,促进专业建设上水平。统筹使用学校划拨的各类教育教学经费,优先考虑一流专业建设发展需要。

3.学校对一流专业实施动态管理,采取认证式评估的方式,定期对一流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,重点关注建设成果。对一流专业,建设进展良好、成果显著的,加大支持力度;对实施不力、进展缓慢、缺乏实效的,限期进行整改,直至终止项目建设。对其他专业,建设成效显著的,经认定纳入校级一流专业建设范畴。

4.统筹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,充分激发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将人、财、物聚焦到本科人才培养上来;加强“双一流”办公室、人事处、教务处、学生处等多部门协同,形成合力,全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。

5.学校将精准对接一流专业的建设任务,由学校、学院及专业负责人三方签订建设目标任务书,明确任务,扎实推进。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将纳入所在单位和干部考核指标。凡项目未能如期达标的,追究项目负责人和所在单位主要领导责任。

五、进度安排

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分三年完成(2019-2021年)。学校按照教育部及陕西省教育厅工作安排,每年开展一次国家级/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工作,开展一轮校内专业认证式评估,具体安排如下:

4月初:启动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,各专业按要求准备相关材料。

5月15日前:学院组织相关校内外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指导。

5月30日前:学院进一步补充完善申报材料,逐步完善专业办学条件,改进教学活动。

6月10日前: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申报专业进行论证,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/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。对通过加强自身建设,核心指标接近《一流专业主要建设内容与核心指标》的专业,纳入校级一流专业建设范畴。

8月-10月30日:启动专业认证式评估工作。各专业对照最新版认证标准制定工作方案,撰写认证申请书、自评报告,汇总专业状态数据,并准备相应的支撑材料。

11月30日前: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完成专业认证式评估,形成评估结论,确定下一年度申请国家级/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。

各专业自主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,根据各阶段专家反馈意见,持续、有效地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,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,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,加强师资和条件建设。

 

 

 

 

编辑:0     终审:0